close

 



 


*部落裡的小米︰


形容小米竟然到了“神奇”的地步?沒錯,在穀物界,小米確實享有“獨特且尊崇”的地位,其他穀物到了原民部落看到這小小一點點,顏色黃黃的米,還得畢恭畢敬的叫它一聲“老大”呢!是的,上述說法一點都不誇張!這小米對台灣的原住民來說,已經不只是單純的“食物”,而升級到精神象徵的“圖騰”了,它象徵著世世代代向大自然祈求豐足的崇敬,以及謝天的祈禱。因此不論是在原民社會、部落文化與各種慶典、祭儀中,小米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您聽過食物也有專屬的“讚歌”嗎?不可思議,可是小米就有!在每年收成小米後的季節,就是原民各部族舉辦“豐年祭”的時間。您會看到最經典的一幕是︰身穿莊嚴傳統服飾的勇士們圍著小米樁,齊聲吟誦著“小米豐收歌”﹙尤以布農族的天籟合音著名﹚;甚至於大家所熟知的阿美族「Ilisin=豐年祭」的族語,也是來自於「Ilisin=小米收成」的原意。

還有許多原民家庭愛用小米形象做各種部屋的裝飾,一年當中社區集體活動的行事曆,也是環繞著小米的栽種期來作規劃。甚至,布農族人傳統的年月觀念,也是依著小米的成長來劃分的。所以說,過去小米的栽植一向是部落事件的主軸,當您看到原鄉的趣味競賽,不論大人小孩,竟然都常在比賽復古的“搓小米”時,您可別太驚訝喔!


*神話中的小米︰

小米有它的傳說,尤其來自於世界各地大多數原住民的部族都是屬於“泛靈崇拜”的,在宗教信仰上,他們相信大自然“萬物有靈”;天地間分別設有掌管土地、太陽、地震、颱風、星星、月亮、岩石、草木、野獸、水、火、虹等神靈的存在,為的是護佑並掌管人間秩序,因此自然最珍貴的小米也有神靈守護。

~南勢阿美族~

以台灣原住民來說,一則來自現今花蓮地區南勢阿美族的神話傳說,認為南勢阿美族的祖先在naloma'an建立部落之前,阿美族人僅有葫蘆、南瓜之類的食物,但是由於某天有一位貴人從天下凡,在田中灑下三種竹子以及一種葫蘆種子。等到植物順利長大,貴人用刀剖開第一種竹子,旱稻米就從竹筒中滿溢出來;接著他剖開第二種竹子,這次出現了大量金黃色的小米;最後剖開的第三種竹子,卻紛紛跳出許多小豬;到最後他拿著葫蘆剖開來,則是溢出了珍貴的粳米。這就是阿美族部落內對於旱稻米﹙不利水田,只適合在乾燥土壤中生長的稻米﹚、小米、粳米﹙就是我們每天做飯的米,過去日據時代前指『在來米』,現大略指『蓬萊米』﹚、豬隻作為食物的共同起源傳說。

~東部阿美族~

除此之外,遍佈台灣東部地區的其他阿美族也有別的傳說,認為小米跟稻米這兩種作物,都是由阿美族在太古時代降落於海上孤島﹙botoru﹚的最早男女始祖﹙一對夫妻﹚,為覓食而攜家帶眷渡海來到台灣東部猴子山﹙台東附近﹚、花蓮港、宜蘭等地時,才撿到與發現的。

*典故中的小米︰

~卑南族~

說到此讓人聯想起台東地區卑南族一年一度的「海祭」,也跟這個傳說有相仿之處,一樣是一對卑南族的夫妻﹙或說一對神祇﹚,從遙遠的海之島嶼﹙或說蘭嶼﹚帶回了小米的種子,因此每年卑南小米收成的七月,飲水思源的族人們就要先做好小米酒,並到海邊煮小米飯向海洋的方向祭祀,請神聖的神祇一起享用,於是形成了卑南部族傳統七月的「收獲祭」文化﹙又叫『海祭』﹚。

~泰雅族~

不過其中最有意思的故事,我認為恐怕要屬泰雅族的小米傳奇了。聽說最初的泰雅爾族﹙Taiyal﹚人過著不愁食物來源的生活,早在遠古時代,他們種出來的小米粒個個碩大無比,甚至大到只需半粒小米就可供給一、二十個人食用,因此在烹煮前往往必須先把一粒小米切成二半或四半,分切好再行料理。問題是穀物的質地堅硬,這個將小米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的動作,便需要很大的力氣及耐心,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勝任的工作。             

結果有一次一個懶惰成性、缺乏恆心的人,在族人狩獵的途中,竟把整粒小米毫不處理就放入鍋中去煮,完全不管米粒是否浪費。此舉惹怒了神明,使得這顆米粒不但久煮不熟,還發生了可怕的天譴;好好的一顆巨型小米竟然變成了好多麻雀從鍋中飛出,有隻麻雀還特別發音聲明︰由於人類的懶惰,今後將不給人們飽食小米的福分,而且牠們還會三不五時的回來,吃掉懶人的收成。

哇,真正想不到小米可以變成麻雀,而且說明了麻雀存世的任務,原來就是要吃掉懶人所種的收成,哈哈,這典故的轉折夠意外,寓意夠“古典”了,勉勵族人勤奮的說法真是有趣!


 


 (以上資訊來至大紀元新聞網 食材小竅門 作者:偵佑)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今天,天空也很藍 的頭像
    今天,天空也很藍

    夾腳拖牽傻瓜機樂樂捨

    今天,天空也很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